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

扯鈴的歷史

()扯鈴的由來
         扯鈴是中國傳統的民俗技藝,也是相傳已久的童玩,一種非
            常適合男女老少的運動。
               據說最早在唐朝的時候,就已經在全國各地流行了,但是一
            直到明朝的時候,才有描述扯鈴的文獻出現。古時候又叫扯鈴為
            「空鐘」、「天龍」、「抖牛」、「地鈴」、「空竹」、「響
             鈴」等等的名稱,但現在一概統稱為「扯鈴」。在明朝萬曆年
             間,劉侗和于奕正同撰的【帝京景物略】中,就有提到扯鈴的一
             首歌謠:「楊柳兒枯,抽陀螺;楊柳兒青,放空鐘;楊柳兒死,
            踢毽子;楊柳兒發芽兒,打鈸兒。」這裡面說的「空鐘」,指的
             就是現在的扯鈴。


 
 ()扯鈴的地位
             在以往我國雜耍表演中,有耍、變、練三大技藝;耍是耍罈
       子,變是變戲法,練是練扯鈴。可見扯鈴在我國的民俗技藝中,
       佔有重要的地位。而扯鈴也變成了一種風行的運動,特別是在農
       曆年後,大街小巷充滿了玩扯鈴發出的嗡嗡聲。
   ()發揚於國際的扯鈴
              扯鈴除了盛行於中國外,在十八世紀更傳入歐洲,並將它命
       名為''DIABOLLO'',這名字是由希臘字根dia(橫越、交叉)
       ballo(拋、丟)而來。扯鈴傳入英國之時,全英國的人民都迷上
       了這個神奇的玩意,就把扯鈴稱之為「兩根棍子上的精靈」。後
       來傳到法國時,法國人就把扯鈴改用璃瓷土製成,公開表演。前
       些年前,台灣有一位陳金銘老先生就以一手「巧抖空竹」隨著李
       棠華特技團到國外表演,享譽國際。
   ()台灣目前扯鈴發展

             民國六十五年,臺灣省教育廳為落實貫徹推展民俗體育活
       動,函請各縣市政府舉辦民俗體育運動比賽,民俗體育運動
       逐漸在台灣各地蓬勃的展開,成果顯著。又民國七十年組成「中
       華民國青少年民俗運動出國訪問團」應邀參加菲律賓馬尼拉市舉
       行的第二十四屆國際體育健康、休閒年會中表演,之後又陸續的
       多次演出。獲得各國人士的一致好評。
這二十年來也漸漸有不少民俗表演團體出國表演,讓扯鈴揚名國際。至於國內,近年來由於民俗體育的推廣,扯鈴已比過去普遍許多,只不過扯鈴的製作漸漸的被機器取代。但是,卻也不減低扯鈴在民俗技藝中的重要


資料來源:http://etoe.mlc.edu.tw/media/material_files/4397/prepare_1.htm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